米乐YY易游近年来,邯郸市学习运用浙江省“千万工程”先进经验,以改善人居环境、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,坚持林、田、路、水、村综合治理,依托省级森林乡村和绿化提升村项目建设,持续科学开展乡村绿化和提升,厚植了生态底色,打造了一幅村在林中、人在景中、村景相融的和谐美景。目前,全市共建成国家森林乡村57个,省级森林乡村175个。
坚持高位推动。邯郸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绿化,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重要指标。建立了市领导包县、县领导包乡镇、乡镇领导包村、村干部包片的分级分包责任制,真正做到责任到人、任务到村,确保了乡村绿化顺利实施。2018年以来,全市连续多年组织实施乡村绿化“百日攻坚行动”,2021年又启动“千村绿化”工程,重点对连村路、废弃坑塘、房前屋后等空隙地进行绿化,做到了见缝插绿、应绿尽绿。每到春秋造林关键期,及时组织召开乡村绿化观摩调度会,推动乡村绿化深入持久开展。复兴区41个村全部建成省级美丽乡村,其中包括国家森林乡村4个、省级森林乡村15个。
复兴区加强乡村绿化,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美丽乡村全覆盖。王铁军供图
创新造林机制。邯郸市将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绿化美化、道路硬化、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起来,统筹推进。创新村庄绿化思路。把乡村绿化纳入项目管理,依托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、省级造林重点工程奖补项目,科学编制作业设计,利用点状、线状、面状的方式对乡村绿化落地上图,严格把关整地挖坑、苗木采购、栽植管护等各个环节,做到栽前有设计、栽后有验收、后期有管护,大大提高了绿化成效。因地制宜建设环村林网。充分利用村庄周边的田间路、河渠等边角隙地建设农田林网,深入挖掘造林空间,破解绿化用地难题。按照路肩植树、边沟排水的造林模式,利用部分苗圃地“起苗腾地”,坚持“就地取材”实施大苗造林,实现一次造林一次成林,成功打造了成安县、曲周县、邱县等多个万亩农田林网示范区,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。科学选择造林树种。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,在树木生长空间较大的区域鼓励提倡种植泡桐、银杏、国槐、白蜡、法桐、核桃等高大乔木;农户庭院栽植石榴、柿子、红枣等实用经济树种、开花树种;广场游园、街道路口等采取乔灌花相结合的方式,建设景观节点,提升绿化水平,为创建森林乡村创造有利条件。
加大资金投入,积极争取中央、省项目资金。争取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、中央太行山综合治理项目、省级太行山绿化项目和省级造林重点工程奖补项目等资金支持,对重点区域及其沿线万余亩。争取省级乡村绿化专项资金支持。2023年、2024年两年共争取到省级乡村绿化专项资金720万元,主要用于省级提升村和森林乡村项目建设,包括新植新造、补植补造、抚育管护等工作,做到专款专用,确保集中连片,发挥省级资金最大效益。加大投入地方资金支持。整合林业、环境整治、农田道路、水利设施等建设资金,实施工程造林,提升造林质量。同时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绿化,采取免费发放树苗、一树一奖补等激励政策,切实提高群众参与乡村绿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强化技术指导。市、县林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实地开展技术指导,规范乡村绿化标准,提高村庄绿化水平。科学编制规划。按照“因地而宜,因村而宜,宜林则林,宜果则果”的原则,指导省级绿化提升村科学编制乡村绿化规划,突出自然生态特色,深挖自然景观、乡土特色文化,围绕“一村一景、一村一品”,高标准制定乡村绿化实施方案,指导乡村绿化工作有序开展。规范建立台账。围绕森林乡村创建6大项25小项指标,逐项建立工作台账,对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护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、森林绿地建设、森林质量效益、乡村绿化管护、乡村生态文化等进一步细化分解,留存记录现场施工、造林成效的影像资料,组织造林进度统计,及时归纳总结、整理入档。开展技术培训。针对乡村绿化中部分造林地块落地不精准、上图有偏差、规划不合理等问题,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,先后开展现场培训10余次,参训人员100余人次,发放乡村绿化技术指导手册1000余份,提高了乡村绿化人员技术水平。
涉县利用连村路、废弃坑塘、房前屋后等空隙地进行乡村绿化。王铁军供图
加强后期管护。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,在村级林长领导下,各村均成立专门的林木管护领导小组,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,支部委员为成员,划片分组落实管护责任,制定村规民约,房前屋后的树木由农户进行管理,街道、游园、环城林等聘请护林防火队员落实除草、修剪、浇水、补植、防火、防虫等抚育管护措施。馆陶县创新建立了“林长+”工作机制,制定了《馆陶县“民间林长”工作方案》,在全县8个乡镇共聘任“民间林长”20名,对全县的森林资源进行管护。“民间林长”无偿协助乡、村两级林长工作,既是宣传员,又是参谋员、示范员,通过现身说法、以身示范,激发广大群众投身绿美行动、共建美丽家园。(王铁军、李锴钰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稿)